第十章 对3
阻击开叫的防御叫牌
序列
|
|
|
|
加倍 =
|
转移到 ,保证至少4张。
|
3 =
|
转移到无将。
|
3NT =
|
想打此定约。
|
4 =
|
6 +4 。
|
4 =
|
6 +4 。
|
4 =
|
5 +5张低花。
|
4 =
|
6+ 的好牌。
|
4NT =
|
低花至少5-5。
|
我为何钟爱这样的设计?因为加倍转移到
仅仅对事实稍有扭曲。
的确,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停在联手只有6张
的3
定约上。
同伴必须强制完成转移。因此我们可以把跳叫4
处理得更有弹性一点,表示至少6张
的好牌。
而4
,4
和4
这几个叫品所表达的特定牌型也
应该被排除在外。
下面我们来看看完成转移后的发展。
序列1
|
|
|
|
3 =
|
面对同伴在经典方式下争叫自然性的3 时会pass的牌。
|
3NT =
|
想打此定约。
|
4 =
|
自然叫,不逼叫。
|
4 =
|
自然叫,不逼叫。
|
4 =
|
配合,扣叫。
|
4 =
|
面对同伴在经典方式下争叫自然性的3 时会加叫4 的牌。
|
序列2
|
|
|
|
3NT =
|
想打此定约。
|
4 =
|
自然叫。
|
4 =
|
自然叫。
|
4 =
|
扣叫,邀请满贯。
|
4 =
|
牌太强以至于不能第一轮就跳争叫4 。
|
序列3
|
|
|
|
3NT =
|
我有 止张,想打此定约。
|
4 =
|
完全消极性的,撤退到低花部分定约。
|
4 =
|
如果同伴转移到无将是基于 套,则是积极性的;如果是基于 套,则是消极性的。
|
4 =
|
如果你有3张 就叫4 ,否则叫出你自己的长套。
|
4 =
|
6张 ,想打此定约。
|
4NT =
|
叫出你自己的长套。
|
我们需要对4
和4
略微多解释两句。东的这两个叫品
是在假定同伴基于好的低花长套而转移到无将。
4
是典型的pass或改正。它的意图是明显的——同伴,我希望你不要再进一步叫牌。
4
也是pass或改正,但它表示东家可以接受在5阶打
定约。
你也许觉得使用转移叫结构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,但这种不便在其他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补偿:
-
在同伴接受转移(3
)后,西家仍然有机会,例如持一手强牌时,继续叫牌。
-
转移到无将给了我们很多经典叫牌方式下所没有的选择。
所有没有
止张,但有轻微
支持的强牌都适合转移到无将。
牌例1(经典方式):
牌例1(转移方式):
牌例2:
牌例3(经典方式):
牌例3(转移方式):
在上面这个例子里,西家首先用加倍告知同伴自己有
套,然后扣叫4
表示满贯兴趣。
牌例4(经典方式):
牌例4(转移方式):
牌例5(经典方式):
最佳定约是3NT,但经典方式却无法叫到。
牌例5(转移方式):
你也许会说只有特定的牌才适合转移到无将。
我的观点是它适用于一类特定的局势:西家唯一的目的就是3NT,但需要同伴来做出决定。
牌例6(经典方式):
牌例6(转移方式):
牌例7(经典方式):
牌例7(转移方式):
牌例8(经典方式):
牌例8(转移方式):
我们约定加倍转移到
是完全可以接受的,因为绝大多数
单套的牌我们都是用3
转移到无将,而4
则用来显示6张
和4张
的牌。
当持一手
长套但又不适合转移到无将的牌时,我们只能pass或跳叫5
。例如:
或者: